从自我的内容上来划分,自我可以分为生理自我、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。生理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生理属性的认识,如身高、体重、长相;心理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属性的认识,如心理过程、能力、气质、性格等;社会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社会属性的认识,如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角色、地位、权利等。
1.理想自我、现实自我、他人自我理想自我是指希望自己成为怎样的人,具有怎样的特征和品质,对将来或者想像的自我的认识。其中涉及的根本问题是“我想成为怎样的一个人”,“我应该是怎样的一个人”。现实自我是指我认为自己实际上现在所具有的特征和品质。他人自我是指自己在与别人接触、交往的过程中,别人认为我是怎样的一个人,对我有怎样的评价。请根据自我的这种划分方法,回顾一下在上面的20个自我描述中分别有哪些属于理想、现实、他人自我。具体又表明了自己在这些方面的什么特点。在进行以上分析的时候你可能会有些疑惑,怎么上面被归为生理、社会、心理自我的一些特征,又被归在这里了呢?因为这两种对自我的分类并不是相互排斥不兼容的,而是相互交错的。即生理自我中可能包括了理想、现实和他人自我的某些内容,如关于我的身材,我觉得自己身材不够好,如果再瘦一点就比较满意了(理想的生理自我),与多数同学相比其实我已经算偏瘦了(现实的生理自我),其他同学说我身材不错(他人眼中的生理自我)。我的理想自我中也包括了对生理、社会、心理自我等多方面的评价。
2.自我效能感、自尊、自卑自我效能是一种相信自己在某种情景下能够充分表现的信念,是由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。例如对大学中的社会工作,有的同学对自己比较有信心,认为自己能够做得好,即使遇到了挫折和困难,也不打退堂鼓,而是想方设法坚持把工作做好。而有的同学则对自己没有太多的信心,一旦出现问题或困难,就认为是自己缺乏这方面的能力,不适合做这方面的事情,很轻易地就放弃了。按照班杜拉的观点,这两种同学在社会工作成果上的区别,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的差别造成的。很多时候,真正决定我们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就在于自我效能预期的程度。